1.不分防治對象見藥就用 使用真菌性殺菌劑防治病毒病或細菌性病害的現象尤其多見。這樣不問青紅皂白地盲目用藥,不僅貽誤時機,而且防治效果差。
2.重治輕防,不見病蟲不施藥 一般情況下低齡幼蟲對農藥的抵抗力差,隨著蟲齡的增長,其抗藥性也會隨之加大。而一些農民朋友往往在害蟲超過三齡期甚至已大發生時才開始用藥,此時病蟲害已經對作物造成了一定損害,同時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效果。很多農民朋友在植物病害防治中不了解殺菌劑的作用方式,不論保護性殺菌劑還是治療性殺菌劑,都要等病害發生和流行時才施藥,這樣既造成了經費損失,又起不到良好的防病作用。
3.隨意加大用藥濃度 一些人配藥時未按說明用藥,一般都大大超過了規定的濃度,不僅造成浪費且容易發生藥害,也使病蟲的抗藥性增強。 4.長期使用單一品種 在農藥使用中一旦發現某種農藥效果好就長期使用,當發現該藥對病蟲的防治效果下降時,加大用藥量,從而造成了害蟲抗藥性的增加。 5.混淆高效與高毒概念,缺乏安全觀念 目前優質農藥正向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的方向發展,而不少農民錯誤地認為毒性高效果就好,對低毒但高效的農藥缺乏認識;在使用農藥時也不按農藥安全標準使用,將禁止在蔬菜及生食作物上使用的農藥用于這些作物,嚴重影響了作物品質。
是藥三分毒,農業用藥更要慎重選擇劑量,以免造成藥物殘留超標。大家可以多留意下此公眾號,我們會不定期發布種植蔬菜、瓜果微生物治療方法,通過以菌治菌,綠色無公害蔬菜SO easy(很簡單)。 |